10月16日,昆明市官渡区长丰学校食堂疑提供变质肉给学生食用,引发家长们集体不满,17日聚集校门口讨说法。据家长现场反馈,他们发现肉品散发异味,质疑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。现场家长情绪激动,指责学校食堂“整盆肉都是臭的”,并表示已报警处理。
“臭肉”事件一经曝光,瞬间引发高度关注,当地多部门立即介入。官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官渡区教育体育局于17日凌晨发布通报称,经初步调查,现场待加工猪肉感官气味异常,执法人员对食堂食材进行查封,并组织开展检测、溯源工作。目前,已对涉事学校、企业立案调查,学校食堂已停止供餐。
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,事涉未成年学生,为祸尤烈。网传视频中,有学生家长情绪激动地发问“良心何在”,直抵人心。让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吃变质发臭的肉,哪个家长不心痛、不愤怒?退一万步说,家长并没有多高的要求,只是想让学校给学生提供安全、可口的饭菜,有那么难吗?
发现问题后,有家长强闯学校食堂,发现有包冻肉的包装袋上出现了“2015”的数字,因为包装上都是英文,家长无法确定这个数字代表着生产年份还是生产批次。但无论是哪一个,都表明这批肉的来源形迹可疑,其与变质发臭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关联。
多位家长爆料称,早在今年6月,就出现学生肠胃不适就医的情况。一些学生告诉家长,饭菜是臭的、米线是馊的,“都是僵尸肉和预制菜”,家长通过不断排查才最终怀疑到学校的餐食上。此前,家委会也反映过很多次,却被学校“压下去了”。
简单梳理以上细节,不难发现问题的大致根源所在。对于学生餐,家长处于明显的信息弱势,他们得到的都是孩子反映的二手信息,无法对学生餐的品质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。譬如此次“臭肉”事件,就是部分家长强行闯入学校食堂才最终坐实,不采取非常规手段根本无法发现真相、拿到确凿的证据。
信息弱势带来的是话语权的弱势以及沟通机制的缺失。公允而论,学校管理学生餐并不容易,但如果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和及时的,发现问题,及时解决,就不会出多大的事情。怕就怕学校本身疏于管理,抑或是基于某种利益诉求,主动关闭对话通道,甚至人为“消灭”负面信息,那么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。家长对学生餐的反馈意见,学校听到没有?学校把家长所反映的问题“压下去”,是个人行为,还是奉命行事?把这些问题搞清楚,笼罩在学生餐上面的“臭味”或许才能真正消散。
面对家长的质疑,学校的工作人员解释:学校食堂委托的餐饮公司证照齐全,老师与学生同在一个食堂就餐。这说的或许是实话,但决不能成为推脱责任的借口,更不能降低“臭肉”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,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。
保障学生餐的食品安全,不能简单地停留在“证照齐全”和“老师陪吃”的层面上,这是典型的管理形式主义,而应该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精细化管理,责任到人,不留死角。在这个过程中,管理要公开透明,而不是把学生餐当成一门生意,关起门来做。
让学生吃上一顿放心的餐食有多难?其实不难,有“良心”二字足矣。(吴龙贵)
编辑:公生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