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刘溢海)利民镇位于朔城区西三十五公里处,东与下团堡、张蔡庄两乡毗连,北与平鲁区下水头乡接壤,南与神池县东湖乡交界,西与神池县大严备乡相连。群山环抱却四通发达,因此为兵家所倚重,“明成化十七年(1481),巡抚铉筑,以指挥守之。(摘自《宁武府志》)”事实上,在明朝,利民、神池、八角(现神池下辖镇)、三岔(现五寨下辖镇)合称“四城堡”,专为抵御瓦剌、鞑靼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,周氏祖先从神池贯泉搬迁到利民,但据《宁武府志》记载:“利民堡,元名达沐河。”达沐河又叫达木河,因利民(堡)在其北,亦名“南堡”。由此我猜测:周氏祖先是先从贯泉搬迁到达沐河的,历三世或四世后,才又迁移到今天的利民镇的。不过据某周氏后人说,他们的祖先是直接从贯泉搬迁到利民的,与达木河并没有关系,但是究竟怎样?年深岁久,已难考究,再加上周国民老人的堂兄周国祥保存的唯一家谱,在文革时不幸遗失,因此这一段历史便更加难以考证。至于利民镇是怎样迁移到现址的?我不得而知,只是距《朔县志》记载:“清雍正三年(1725),利民堡属神池县。••••••1946年6月划归朔县。”
不过现在可以知晓的是:在搬迁到神池贯泉之前,周氏的始祖原籍在崞县宏道镇(崞县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的赵国,1958年县政府迁往原平,随即崞县消失,成为崞阳镇,现属定襄),官名周玳,明初为谋求生存和发展,辗转到神池贯泉定居。
但据周国民老人说:“我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过,最早是从洪洞县赵城镇移民出来的。”也就是说:周氏的祖先是从洪洞县赵城镇先到崞县宏道镇,才又到的神池贯泉,最后落脚到利民,在利民发展壮大后,开枝散叶到全国各地。
(二)
参天之木有其根;怀山之水有其源;人有祖亦犹是焉!山河荡荡,万物循环,把一个黑白日月,悄悄地“画成”了一幅美妙的历史景观。想不到才区区几百年之后,当再次追寻曾经播撒过的足迹时,我的内心总会对先辈们产生无限的敬意!我思忖良久,这敬意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。
追本溯源,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周姓的祖先——后稷。后稷何许人也?现有的资料可以表明:后稷乃黄帝的后裔,尧的异母哥哥。《史记•周本纪》记载:后稷很小的时候就有远大的理想(弃为儿时,屹如巨人之志)。成年之后,喜欢耕种,知晓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植什么,因此百姓们纷纷效法他(及为成人,遂好耕农,相地之宜,宜谷者稼穑焉,民皆法则之)。
后稷是怎样耕作的?且又是怎样传授百姓的?我无法得知。但我想到的是:
一、后稷勤学善思的态度。后稷之所以有“相地之宜”的本领,我想必然离不开长年累月的观察与实践!
二、后稷无私奉献的精神。后稷把自己摸索出来的耕作技术,慷慨地分享于人,这是何等的胸襟!
三、后稷坚持不懈的毅力。后稷终身为农,不畏艰难、勇于探索,为早期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!
后稷的这种精神,不仅仅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播,更是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“重农抑商”的国策奠定了文化制度的经济体系。也正是在后稷的影响下,逐渐衍生出以农耕文明为基础,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生态。当下,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,后稷的人格魅力,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?也难怪太史公对后稷一族的评价是:“后稷之兴,在陶唐、虞、夏之际,皆有令德。”(摘自《史记•周本纪》)
每个姓氏都有自身的传承,时至今日,已不能随意更改,但我想周氏有这样的始祖,后人应该感到自豪!
(三)
我们知道《百家姓》应该成书于北宋,但姓氏的发展却异常繁杂。据我所知,周姓的来源大致有三:
一是:《史记•周本纪》记载:“周后稷,名弃。”以‘姬’为姓,后稷的十二世孙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到陕西周原,后人姬发创建了周朝,姓周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其二:黄帝时期,传说有个周的部落,首领可能叫周书、周昌,可以算作是周姓的来源之一。虽然太过古老,无法定论,但我想说的是:传说并不等于胡说,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的看法有时并不准确。
其三:古时改姓的说法。古时改姓并不稀奇,比如:北魏孝文帝改革时,鲜卑族的贺鲁氏就改姓周了。
关于周姓的来源,我本人还是趋向于第一种“周后稷”的说法,理由有二:
一、有《史记》为证,因为太史公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视野和文采,都是无可挑剔的。
二、“周”作为国号,引申的字意同样可以和它的始祖后稷“遂好耕农”联系在一起,“周”字起初为象形字,纵横交错,可以解释为田中种植,到了金文时开始下边加一个“口”字,可能有“种田糊口”的意思。
不管怎样,象形字那纵横阡陌的线条,不正是界限分明的象征吗?那行间的小点不正是点缀的农作物吗?“民以食为天”不正是人类对生活最基本的祈盼吗?“周”字又在传承中逐渐融入了周密、周济、保全的丰富内容,由此可见,“周”在中国文脉中,不管是字也好,还是朝代也罢,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。
(四)
斗转星移,利民镇周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,这其中的传奇故事、迁移演化早已随风远去,多少难忘的瞬间,也已凝聚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,迈着倔强的步伐永远消失在另一个世界。可惜的是:在探索曾经的历史中,我的眼睛不会穿越时空,唯一能让我触摸的便是满桌的精神财富。
据说明清时期,利民镇的大户滕家日渐衰落,家业多半被周氏买下,此后周氏逐渐取代滕家在利民镇的首富地位,壮大了家族,因此便有了“周半城”的说法。如今,周氏后人遍布北京、内蒙、陕西、宁夏、新疆、重庆、台湾••••••,且各行各业中佼佼者甚众,有政府官员、企业高管、工程师甚至海外游学者等等,这无不与他们的家风家训有莫大的关系。
立德树人,勤俭持家;
诚实守信,尊礼守法;
励志图强,嘉勉子孙;
勤学苦读,事业有成;
乐善好施,德及梓里;
谨言慎行,宽厚惟宁;
孝当竭力,敬老怀幼;
非礼勿取,家福万年。
时至今日,从周玳翁公始,到现在子孙繁衍已达二十五代。人数之多,地域之广,不可尽数。奈何自己见识浅薄,只能以周国民老人一脉为例,挂一漏万的谈一谈。
(五)
从周玳翁公算起,二世到十三世不可考究,从十四世算起,周兆昌生周宪武,周宪武生周之岐,周之岐生周兴南,周兴南生周成基,周成基生周依仁,周依仁生周维新,周维新生周忠儒,周忠儒生周国民。按此排列,周国民老人应该是第二十二世孙。
周国民1945年生于石嘴头村,已年届八十,但身体健朗,耳聪目明,识文断字。老人曾在利民镇读完初中后,时年16岁回石嘴头村务农。
周国民老人是怎样搬迁到石嘴头的呢?这就不得不提他的爷爷周维新,周维新是周依仁的长子,继承了父亲“万常福”的商业字号,虽然业大,但家也大,周维新先娶黄土坡(现利民镇下辖村)仲氏,生四子,分别是:鸿儒、忠儒、纯儒、立儒。妻亡后,又娶平鲁信虎辛窑村赵氏生两儿一女,分别是:俊儒、翠儒、懋勤(女)。这样的生活背景,让周维新不得不向距利民只有两公里的石嘴头村生存发展,置田地、养牲畜,从此周维新这一支族亲便居住于此。
周国民是忠儒之子,忠儒先娶海子堰王氏为妻,生两子两女,分别是:国勋、国良、华生(女)、银生(女),王氏病逝后,又娶上木角(现属平鲁区下水头乡)刘氏,生三子,分别是:国庆、国民和国全。由此可以得知,周国民老人是忠儒的四子,他的长兄牺牲于部队;姑姑(懋勤)和姑父也都是革命军人,新中国成立后,他的姑姑又在北京故宫售票;他的三哥在利民完小毕业后,16岁便与本村张文科去大同谋生,正好赶上大同市建筑公司招工,完小毕业的三哥居然考住了,从此定居大同。而周国民老人却一生没有离开过农村,其实无论以老人自身的条件还是家庭的条件,在那个年代根本不至于务农一辈子。
然而他却同千千万万从艰苦中走来的农民一样,夏天要顶着炎炎烈日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,冬天又要冒着严寒砍柴、挖雪,饱经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的生活状态。然而每一个与他交往过的人,都感到轻松愉悦,在他身上看不到愤怒或者其他的强烈的情绪。
据本村人说:“那个年代周国民不仅是全村最有文化的,而且人又实在。无论谁家举办事宴,都少不了他‘捉笔杆’ 。当我向老人咨询这些的时候,他微微一笑说:“都是平常的事,没个啥。”其实忙碌了一辈子的人,无论是亲身经历的,还是肉眼看到的,都是人生的财富,虽然走过的路已经成为历史,但不管在什么时候,只有坚持不懈才会走的更远、更踏实,周国民老人就是这样的人,他一生不追求名利地位,不向往豪门富贵。
临别之际,老人非常热情的把我送出来,看着老人的背影•••••••唉!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这样促漆长谈呢? 我忘不了••••••
忘不了那个被农活累弯了腰的小老头,他身穿陈旧发黑的中山服里却装着一颗干净纯洁的心。
作者自注:此文的完成,感谢周礼忠爷爷提供的珍贵资料,也特别感谢周国民爷爷耐心的答复我的提问,使这篇文章得以完成。
刘溢海,笔名大地书生,号墨手,男,1992年生,山西省忻州市神池人。山西散文学会会员,喜欢古典诗词、书法、散文等,近年来专注乡土文化。高中时参加省委宣传部、共青团山西省委、省教育厅、省少工委举办的全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荣获一等奖。
编辑:公生明